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学设计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角的度量的案例分析(生成有关的)

角的度量的案例分析(生成有关的)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人气:730次| 12-21
角的度量的案例分析(生成有关的)

一、教学内容

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线与角”

二、教材简析
    教材通过用小角去测量大角究竟有多大这一操作活动,让学生体会到确定角的度量单位的必要性。在介绍1°作为角的度量单位的过程中引入量角器,并用量角器去测量角的大小。本节课结合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让学生追问为什么这样规定的需要出发,设计了让学生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形成过程的环节。
二、教学目标
    1.在比较角的大小的过程中,产生度量角的需要,感受1°角产生的必要性。在用单位角度量的过程中产生对量角器的需要,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初步学会用量角器测量角。
    2.在逐步精确的测量过程中,体会思考数学问题的严密性与逻辑性。
    3.在活动中感受到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到学习数学快乐。
三、教学准备
1.量角器、三角板、信封(内装60°、50°、20°角的纸片及由60个1度角组成的大角)
2.课件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在比较角大小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单位产生与形成过程
    1. 明确比较方法,产生度量需要
    (1)比较角的大小
    教师黑板上出示4个角①50°、②60°、③35°、④110°,请学生比较大小。
    (2)交流比较方法
   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得出不能直接看出∠1和∠2的大小。学生可能出现的比较方法:
    A、重叠法比大小
  B、临摹法比大小
    C、借助活动角比大小
    交流时,引导学生注意体会“顶点对齐、边边重合”的比较策略。
   [设计意图]“顶点对齐,边边重合”是进行角的大小比较,也是一个量角的过程,这也是为用量角器量角的大小进行渗透!
    (3)准确描述角的大小
    思考:要想知道∠2有多大?∠1有多大?∠2比∠1大多少怎么办?
    引导学生想办法来量。
    2、量角的大小,产生对1°角的需要
    (1)讨论如何量角的大小
    电脑演示测量长度和面积时所用的单位。请学生思考:量角的大小,用什么做标准呢?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一个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建立联系”,由于测长度用的是特定的长度作标准来测、测面积用特定的正方形的面积作标准来测、测角的大小就用特定的小角作标准来测,这样在此复习测长度和面积的方法,期待顺利过渡到测角用小一点的角作标准。
    小组讨论后达成共识:用小一点的角去量这个大角。
    (2)小组合作量角的大小、并汇报办法
     老师为学生提供用透明的硫酸纸做20°的小角和∠2、∠1,供学生操作用。
    第一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2有多大,得出正好是3个小角 。
    师:用小角去测∠2正好,那用它去测∠1呢?动手试一试。
    第二次:用信封中的20°小角去量一量∠1有多大,得出2个多的小角。
    师:用小角去测∠1时是有2个小角还多,但3个又不够?这样又不精确了,该怎么办?
    引导学生思考把测量的小角变得更小。
    师:怎样把这个小角变得更小呢?
    第三次:再用对折后的小角去量∠1,得出正好5个新的小角那么大!  师:用对折后的这个小角去测∠1正好,那去测∠2呢?(正好6个)是不是说用这个小角去测∠3、∠4也一定正好呢?不正好又该怎么办呢?
引导学生思考把这个小角变得再小!
    师:那要小到什么程度呢?
   [设计意图]在操作的过程中体会测角的大小,用作标准的角应该尽量的小。3、介绍角的度量单位
    师:过去人们认为我们生活的地面是平的,他们发现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而太阳与地球中心连成一条线,再与地面连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角,太阳走到不同的位置就形成不同的角,这样人们把太阳升起再落下这个过程与地面形成的角平均分成180份,就有180个小角,每个小角就是1度。
    [设计意图]介绍了古时候人们是如何规定1度的,这也是追根溯源的最好体现,我们在设计时争取还知识以本来面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感受数学的神奇、有趣与博大,同时也能了解一些数学文化。

    (电脑演示把圆平均分成360份的过程)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把其中的1份所对的角叫做1度,(记作1°)通常用1°作为度量角的单位。
    给学生提供一个近似的1°角,拿在手里仔细看一看;打开书看看书上的1°角;再把眼睛眯到快闭上了,眼角大约就是1°;让学生感受1°角的小!
    [设计意图]相比1厘米、1平方厘米、1分米、1平方分米…的表象,1度的表象更难建立,这样的设计也不能让学生建立起1度的表象,只是想让学生知道1度角是很小的,小到什么程度可以自己去感受。

活动二、在量角的需要中,感受量角器产生与形成过程
    1、用1°角去量角的大小,产生“用量角器量”的需要
    引导学生思考有了1°角是不是就可以量所有角的大小了,并试着用1°角去量∠2。  
学生在试着量的过程中感受到测量的麻烦和不准确,并思考对策。
    [设计意图]学生真的去测过后,会发现这样的测量在理论上能实现,可现实中真的太难办到了,这样学生就有一种改进测量方法的需要,在这种需要的推动下,学生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问题。


www.ff70.com

  2、认识量角器并用量角器测量
    请学生拿出书桌堂内准备好的量角器,对照屏幕和老师一起来认识量角器。
    认识后,请同学们接受挑战,根据刚才的学习和以前自己对量角器的认识,同桌两人分别来试着量一量∠1、∠2的度数,也验证一下大家用简易的“量角器”测量的结果对不对?
    请同学到多媒体展台下示范并汇报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测量结果。
    汇报后引导学生交流内圈和外圈度数的读法,明确测量方法。
    引导学生与自制的“量角器”比,感受量角器的方便。
    [设计意图]在感受量角器的方便的同时,也感受到了人类的聪明才智,激发学习数学的情感,感悟学习数学的快乐。
活动三、建立常用角的直观表象,提高估计意识
    1、量一量有趣的角度,形成30°、60°的表象
    (1)60°——立正时两脚之间的角度。
    (2)30°——室内楼梯的最适宜坡度。
    2、先估计再测角的大小
[设计意图]在练习阶段这样的设计,主要是想让学生建立30度、60度等特殊角的表象,也以此来培养估测意识,虽然这一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起来的,但只有这样不断地渗透才能使“学生有估测意识”变成一种可能。

【点评】

对于一名优秀教师,面对着一群优秀的学生,据此制定的教学目标一般可以包括基本目标和拓展目标。这里所说的基本目标是指教材要求的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内容,一般都在教师用书中有明确的规定。拓展目标,多是教师基于学生调研,在完成基本目标的情况下,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或高层次思维能力而设计的目标。

从老师的教学目标中,我们能够看出老师很希望在这节课中开阔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同时基于单元教学设计的思想,把熟练测量的技能准备随时调整到下一节课。老师的这些思路我是非常欣赏的,但是对此也存有一点忧虑——太多的期望都寄托在四十分钟里,学生会不会消化不良?比如对于“角的度量单位以及量角器产生的过程”我个人觉得顶多是简单体验一下,而“经历”其“产生”的过程真的不是40分钟的课上能完成的。再如估测、类比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难想象在1节课中都能关注到。
 



如果觉得《角的度量的案例分析(生成有关的)》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设计 - 数学教学设计 - 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角的度量的案例分析(生成有关的),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案例,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