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试题课件下载试题下载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题《琵琶行》练习题2下载

《琵琶行》练习题2

  • 名称: 《琵琶行》练习题2
  • 类型: 试题下载 - 语文试题 - 高二语文试题
  • 大小: 648 KB
  • 语言: 简体中文
  • 推荐星级:
  • 更新时间: 12-21
  • 下载次数: 957
  • Tag: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卷,高中语文试题   琵琶行 练习题
  • 收藏此页: 将此页加入收藏
《琵琶行》练习题2简介:
《琵琶行》练习题2,类型为高二语文试题。由[发奋学习网|http://www.ff70.com ]提供下载交流学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基础知识与运用
1、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曲罢悯然  钿头银蓖  连篇累牍  口诵心唯
B.转徒江湖  幽愁暗恨  扣人心弦  豪言壮语
C.轻拢慢捻  天崖海角  幽咽泉流  汗流浃背
D.东船西舫  恬然自安  翻复无常  春寒料峭
2、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词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快弹数曲 快:赶快。       B.歌以赠之  歌:歌唱。
C.凡六百一十六言 言:句。     D.座中泣下谁最多 泣:眼泪。
3、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弦弦掩抑声声思 掩抑:低沉抑郁。  B.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排行第一。
C.去来江口守空船 去来:离去回来。  D.满座重闻皆掩泣 掩泣:掩饰哭泣。
4、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铁骑突出刀枪鸣    B.门前冷落鞍马稀
C.整顿衣裳起敛容    D.凄凄不似向前声
5、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
                                 ,犹抱琵琶半遮面。
别有幽愁暗恨生,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座中泣下谁最多,                                 。
6、下列两处写月色分别有什么作用?
(1)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2)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阅读理解与欣赏
(一)阅读下面的诗句,完成7~8题。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7、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
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
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
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
8、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
B.“别有”“此时”两句写出了音乐结束后的余音袅袅,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无声胜有声”给听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
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9-10题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白居易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依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似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眉终不说。
9、简要分析诗中主人公的形象。
                                                                            
                                                                            
                                                                            
 10、试比较这首诗与<<琵琶行>>的异同,完成下表。
 同 异


思想内容 


表现手法 

三、综合学习与探究
(一)阅读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中关于小玉说书一段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干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析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11、下面对文中句子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五脏六腑里,象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象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这一句是通感,通过人的感觉突出白妞声音的甜润舒畅,美妙无比的特点。
B、“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这一句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的唱腔轻快曲折、婉转悠扬、穿插回旋、急促多变的特点。
C、“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句也是通感,通过视觉描写白妞稍作停顿之后忽又扬起的声音多姿多彩、变化无穷的特点。
D、“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百鸟乱鸣”,这一句主要写白妞的演唱和琴师的轮指弹奏相合相和的声音,以“百鸟乱鸣”突出多种声音交相配合的特点。此句中的“花坞春晓”是通感,“百鸟乱鸣”是以声音写声音,属于一般的比喻。
12、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这两段主要从正面描写了白妞演唱的全部过程。
B、作者主要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比喻即通感来描写白妞说书的精湛技艺。
C、每一处通感都创造了一种视觉形象,使读者能借此体会声音的美妙。
D、这两段文字与描写黑妞的演唱相比一详一略,主次分明。
13、从演唱过程看,对文段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⑾⑿⒀⒁/⒂⒃
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杜十四之江南
白居易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有人评论这首诗中的“景”和“情”全由第三句关联,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20xx年天津,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剑门道中遇微雨
陆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消魂。
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此诗作于南宋孝宗乾道八年冬。当时陆游由南郑(今陕西汉中,当时抗金前线)调回成都,途经剑门山,写了此诗。
(1)“消魂”二字为本诗诗眼。请据本诗说明作者“消魂”的原因。

(2)请简要分析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1.A(B.“徒”应为“徙”。C.“崖”应为“涯”。D.“翻”应为“反”。)
2.D(A.畅快。B.作歌。C.字。)
3.A(B.老大:年纪大了。C.去来:去了以后。D.掩泣:掩面哭泣。)
4.B(A.突出:突然爆发出。C.整理。D.以前。)
5.千呼万唤始出来           此时无声胜有声
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州司马青衫湿
6.(1)渲染诗人送客时落寞伤感的情绪。
(2)侧面烘托了琵琶女的高超技艺和音乐魅力。
7.C(并不是“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而是用大小珠子落玉盘的声音写琵琶弹奏的清脆悦耳。)
8.B(“广阔的想像空间”应为“悠然不尽的无穷韵味”。)
9.描写了一位年轻美丽、孤独凄婉的歌女形象,寄托着诗人无限的同情。
10.
 同 异


思想内容 都反映的是乐妓的凄惨命运,都寄予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 《夜》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代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 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 《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11.D         12、C        13、B
14.同意。本句携景入情,朋友刚刚出发,有点担心那征帆晚来找不到停泊的处所,表现出对朋友一片殷切的关心。同时,揣度行踪,表现出一片依依惜别之情。诗人便想到“日暮片帆何处泊”,春江渺茫与征帆一片,形成一个强烈对比。(前三句饱涵感情,非常含蓄,末句卒章显志。朋友别离,送行者放眼天涯,极视无见,不禁心潮汹涌。这样将惜别之情上升到顶点。)
15.(1)“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16.(1)第一,风尘仆仆之苦;第二,壮志未酬之痛;第三,细雨蒙蒙之景;第四,骑驴入蜀之事。
(2)第一,不甘心以诗人终老,渴望建功立业;第二,也表现诗人壮志未酬的痛楚与自嘲。
 



如果觉得《《琵琶行》练习题2》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卷,高中语文试题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琵琶行》练习题2相关的资料
下载说明
·站内提供的所有资源均是由网上搜集或网友上传,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仅能作为学习研究目的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请您于24小时内自觉将其删除并向著者购买使用许可证。
·站内提供的所有资源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琵琶行》练习题2,高二语文试题,高二语文试卷,高中语文试题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