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飞速资源网文章中心生活常识生活百科常见保健品的真相

常见保健品的真相

飞速资源网| http://www.ff70.com |生活百科|人气:879次| 06-10
常见保健品的真相

  保健品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些“著名”的保健品更是频频进入我们的视野。
  读者朋友要树立正确的保健观,掌握辨别虚假保健品的方法,由此及彼,举一反三。切不可以从一个陷阱掉入另一个陷阱。
  吃核酸真能补基因吗?
  基因控制着人体的生命活动,影响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许多疾病都与基因突变有关系。组成基因的物质是核酸。因此,可以说,核酸是体内最重要的物质之一,生命活动离不开核酸。人们很自然地就会联想到,如果我们体内没有足够的核酸用来组成基因,是不是会影响到身体健康呢?我们是不是应该注意在吃饭时多吃点核酸呢,甚至吃一些能够“营养”基因的保健品呢?
  横空出世的不老仙丹
  目前市场上有人在推销形形色色的“核酸营养品”、“核酸保健品”,利用的就是人们这种吃什么补什么的心理。这些保健品价格昂贵,但是吹得天花乱坠,让消费者觉得这钱花得很值。例如有一种“核酸营养品”的说明书是这么介绍其功效的:“增强基因自我修复能力,显著改善脑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分裂,提高免疫力,美容养颜润肤。核酸具有抗病毒,抑肿瘤,抗衰老,健脑益智的功效。在临床实践中,令医学界十分惊喜的是:在糖尿病及并发症,肝脏疾病,高脂血症,脑血栓后遗症等心脑血管疾病,老年痴呆症,肢体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关节炎,白细胞减少症,神经系统疾病,性功能减退,肝肾受损等诸多方面,核酸都显现出独特的保健功效。”
  这几乎是把核酸当成了包治百病、永葆青春、延年益寿的灵丹妙药,而且据说是早就被证明了的,有一则广告如此说:“早在1977年,美国开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博士就把核酸合剂(DNA、RNA混合物),分发给门诊患者食用,每日1.5克~2克剂量,结果使大批老年人延缓了衰老,避免了痴呆,增强了记忆,恢复了精力;使一大批成年病人摆脱了糖尿病、脑血栓、冠心病、肝病、肿瘤等疾病的痛苦;使一大批中青年妇女祛斑除皱,皮肤润泽,得到美容。这就是著名的核酸代谢疗法,其实质就是食补核酸(DNA、RNA)。”
  有一则广告则干脆宣布核酸就是长生不老药:“DNA受损,则导致疾病的产生,使细胞分裂受到严重影响;补充DNA,则细胞生长加快,人体机能就充满活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孕妇需要补充DNA,婴儿需要补充DNA,学生需要补充DNA,体弱多病的人需要补充DNA,中年人、特别是老年人更需要补充DNA。DNA旺盛则生命之树常青。补充DNA就是长寿不老的奥秘。DNA,应该是当年秦始皇派徐福东渡寻找的‘不老仙丹’。”
  但是奇怪的是,既然核酸早就被证明了有神奇的营养、保健和治疗作用,却没有一部权威的营养学教材把核酸列为营养素。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人类所需的全部营养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并没有核酸。
  就像上面提到的一则广告所说,“核酸营养”和“疗法”是由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班杰明·富兰克在70年代一手炮制出来的。但是这则广告没有告诉大家的是,科学界并不接受富兰克公布的结果,因为这些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的证实。在20世纪7、80年代,美国也有人推销核酸营养品。美国法庭曾经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从那以后,“核酸营养品”在美国就基本销声匿迹了。近来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富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没有什么不同。 www.ff70.com
  服用“核酸营养品”的真实效用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核酸营养”究竟是科学新成果,还是商业骗局?假如核酸真是灵丹妙药、长生不老药的话,那么我们也不必去特地吃什么“核酸营养品”。核酸是构成基因的物质,每个细胞都含有基因,因此只要有细胞,就有核酸。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生物,因此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我们每天都要吃进大量的核酸。不同食物的核酸含量会有所不同。核酸含量比较高的食品包括酵母菌、蘑菇、动物内脏、肉类、鱼、虾、豆类等。蛋白质含量高的食品,核酸含量往往也比较高。相对来说,粮食所含核酸比较少。因此,每个人每天吃进的核酸的量,会随着所吃食物的种类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每人每天要从食物中吃进0.1~1克的核酸。
  不过,我们吃进去的这些核酸,是不可能用来“补基因”的。核酸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而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是独特的,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如果让外来的核酸参与进去,人体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病毒就是将外源核酸注入了人体细胞中,而危害人体健康的。试想,如果我们吃到肚子里的核酸能被直接吸收到体内,而且参与体内的生理活动,那么我们体内岂不是有猪基因、大米基因等等外来基因在发号施令?我们还能算是人吗?因此,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措施,我们体内细胞的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吸收像核酸这样的生物大分子。
  那么我们通过食物吃到肚子里的那些核酸跑哪里去了呢?它们在消化道里被逐步消化掉了。食物被我们吃下去后先是到了胃,那里有大量的胃酸分泌出来,在酸性的条件下,核酸很容易自发地发生水解,断裂成比较短的片段。这样,外来核酸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就被破坏掉了。不过,光靠核酸自发的水解并不保险,还必须用酶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处理。酶是什么东西呢?它是具有催化能力的蛋白质。有许多化学反应,如果自发地进行的话,速度极慢,慢到相当于无法进行下去,但是如果有了针对这种化学反应的酶,就能够大大地加快反应速度。不同的酶会催化不同的化学反应。

  核酸离开胃进入肠道后,碰上了各种各样的酶。在肠道中有一种核酸酶,它能把核酸切割成很小很小的片段。核酸本来是由成千上万个核苷酸链接而成的,在核酸酶的作用下,这些链接被打得粉碎,只剩下一些由几个核苷酸组成的小碎片,叫作寡核苷酸。肠道中还有一种酶叫做磷酸二酯酶,它进一步切割寡核苷酸,把它们变成了一个个单个的核苷酸。不过事情还没有完。肠道中还有一种核苷酸酶,顾名思义,它是专门用来对付核苷酸的,把它进一步水解成了更小的分子,叫作核苷。核苷被吸收进了细胞中后,还得再经过一番折磨,在磷酸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了碱基和磷酸核糖。经过如此这般的折腾,核酸被切割得可谓体无完肤了,才算罢休,最后得到了两种非常小的分子,干什么用呢?磷酸核糖是一种糖,能够参与糖的代谢,也能够被用于合成新的核苷酸。碱基包括嘌呤和嘧啶两类,也能被用于合成核苷酸,或者进一步降解而排出体外。
  我们吃下去的核酸都被分解掉了,那么我们细胞中构成基因的核酸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们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细胞合成核酸有两条很不相同的合成途径。一条途径是,先由碱基和磷酸核糖合成核苷酸,然后用核苷酸合成特定序列的核酸。用于合成核苷酸的碱基和磷酸核糖,有一部分是从食物中吸收的,还有一部分来自细胞中原有的核酸水解后,重新利用。如果食物提供的碱基和磷酸核糖太少,会不会最终影响到体内核苷酸的合成呢?不会,因为核苷酸还有另外一条所谓“从头合成”的产生途径,不是直接利用碱基,而是将其他的分子转化成核苷酸(确切地说,把磷酸核糖焦磷酸转化成嘌呤类核苷酸,把氨甲酰磷酸转化成嘧啶类核苷酸)。因此,碱基(嘌呤、嘧啶)以及产生它们的核酸、核苷酸、核苷都不被视为必需营养物。 www.ff70.com
  诺贝尔奖获得者指斥“核酸营养”
  “珍奥核酸”在广告中打出了3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名字和肖像,给人的印象是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都在支持“核酸营养”。我们决定戳穿这个谎言。这些诺贝尔奖获得者有的已去世或退休,联系起来并不方便。有三位很快给我们回了信,他们都表示,核酸没有营养价值,他们的研究也与“核酸营养”无关。
  197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美国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戴维·巴尔的摩在信中说:“据我所知,没有证据表明核酸是一种营养物或有益健康。在我看来它也非常不可能有任何益处。人体不能吸收核酸。它将在肠道中分解,其分解物可能被吸收,但它们对人体营养极少有补充作用。”他还说,这家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广告宣传,并未取得他的许可。
  1978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瑞士巴塞尔大学教授维尔纳·阿尔伯则说,大连珍奥核酸“从来没跟我联系过,我在此之前也不知道他们这些宣传材料。核酸存在于所有未经加工的植物和动物食品中,因此它是每个人的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据我所知,我们过健康的生活并不需要额外的核酸(它除了通常的有机物外还包括磷)。我自己的研究与核酸的营养价值无关。”
  还有一位是1980年的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保罗·伯格。当被问及珍奥核酸生产企业使用他的名字和肖像进行宣传是否获得了他的许可、他的研究是否与核酸营养有关时,他回答说:“对你的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绝对没有。吃核酸很可能没有任何特殊的营养价值。”
  据此我们写了篇《诺贝尔奖获得者否认核酸营养》的报道在新语丝网站上贴出。在这篇报道的基础上,《南方周末》2001年2月24日头版头条刊登了记者杨海鹏和复旦大学遗传所博士生朱鹏程合写的长篇报道《三位诺贝尔奖科学家指斥中国核酸营养品》,向广大读者介绍了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来龙去脉,引起了“核酸营养”厂商的恐慌,竟在全国各地收购这一期的《南方周末》,试图减少它的影响。
  2001年3月6日,美国冷泉港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总裁詹姆斯·沃森也给我们回了信。沃森和弗兰西斯·克里克在1953年提出DNA双螺旋结构,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大的科学发现之一。1962年两人共同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沃森在信中说:“我从未允许珍奥核酸公司使用我的或弗兰西斯·克里克的照片。他们歪曲了我的观点,因为在我们的膳食中,无需补充核酸。
  2001年6月,海南出版社出版方舟子著《溃疡——直面中国学术腐败》。该书第一部分《“核酸营养”真相大揭密》收录了我撰写的十几篇有关文章。同年8月10日,美国著名的学术期刊《科学》发表报道《中国:生物化学家发动反对道德败坏的网上战争》,向各国科学家介绍该书的出版和我在网上揭露中国学术腐败,特别是揭露“核酸营养”骗局的事迹。《北京青年报》、《科学时报》等报纸都转载了这篇报道。
  2001年9月,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在上海召开第八届学会代表大会。新当选的理事会一致通过决议:学会成员不应擅自用本学会名义发表带商业色彩的宣传文章,或进行带有商业色彩的广告活动。
  邹承鲁院士在2001年10月10日《文汇报》发表文章《科学家不应做“广告明星”》,指出:“做出这样一个决议,主要源于前不久曾沸沸扬扬的‘核酸风波’。对于这个争论,我的意见是:核酸营养之争在学术上没有多大意义,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和学术道德的问题。”“我认为,对于那些已经做了虚假广告的人,应该向社会作一个交代。就像人会生病一样,犯个别错误人所难免。问题是,犯了错误,是知错就改,还是强词夺理、讳疾忌医?我觉得,对有悖科学道德的事件进行公开曝光,不仅教育本人,让社会和科技界了解,共同监督,更可警示后人。” www.ff70.com

  过多服用核酸有害无益
  而且,核酸吃得太多还能引起痛苦。海鲜、猪下水几乎是人人都喜欢的美味佳肴,但是有许多人却只能强忍着食欲,不敢吃它们,因为这些美味佳肴除了含有大量的刺激食欲的蛋白质,还同时含有大量的核酸,这些人因为身体有病,医生叫他们不要吃核酸含量高的食物。食物中的核酸经过消化、降解产生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脏被降解为尿酸,送到肾脏,排入尿中。因此食品中核酸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关节炎,即所谓“痛风”,让患者苦不堪言。17世纪英国有一位被称为“医学的莎士比亚”的名医悉德哈姆本人就是一名痛风病患者,曾对痛风的痛苦有过生动的描述:
  “患者上床睡觉时健康状况良好。清晨两点左右,他因大脚趾的剧痛而惊醒;较少见的是脚后跟、踝或脚背的剧痛。这种痛苦简直像关节脱位一样,但是患部的感觉又像浇了冷水。随之而来的是寒颤和哆嗦,还有一点发烧。开始本来就厉害的疼痛这时变得更加严重。随着痛苦程度的增加,寒颤和哆嗦也加重,过了一段时间之后,这种现象达到高峰,患部涉及跗骨和跖骨及其韧带。忽而是韧带的剧烈拉扯和撕裂般的疼痛,忽而是一种重压和紧绷感。这时患部的感觉如此敏锐和强烈,它甚至经受不住被子的重量,即使一个人在屋子里走动的声音都变得无法忍受。整个夜晚都在痛苦、失眠、不断改变姿势中度过;辗转翻身和关节疼痛同样地持续不断,而到恶性发作的时候,更加的严重。”
  过多的尿酸还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因此,如果吃了太多的核酸,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还有害处。
  把前面所说总结一下:
  第一,外源核酸不可能直接被人体细胞利用,也幸好不能被利用。人体细胞中的核酸都是自己合成的。
  第二,食物中的核酸都将被分解成核苷酸、核苷、磷酸核糖、碱基,然后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
  第三,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如果饮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必需营养物,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无需特地去补充核酸,因为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
  第四,服用的核酸太多,反而有可能导致血液、尿中尿酸太多,而对身体造成伤害。
  那么为什么有人说他们吃了“核酸营养品”后觉得效果不错呢?我们在广告上见到的“核酸营养品”如何如何让服用者恢复健康、焕发青春的故事,往往是编造出来骗人的。不过,也可能有些人在吃了“核酸营养品”后的确觉得有一定效果,这是心理作用导致的。人体的机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在试验一种新药是否真正有效时,按医学惯例必须把病人分成两组做试验,一组服用新药,一组服用做成药片样子的糖片(叫做“安慰剂”),但是告诉病人吃的是药物。结果在那些吃没有药效的安慰剂的病人中,往往有一部分病情会减轻甚至痊愈,这就是心理暗示导致的。只有在服用新药的效果明显好于安慰剂时,我们才能认为新药的确是有效的。因此现代医学认为病人的证词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一种营养品或药物是否有效,必须有可靠的生理、药理基础和严格的临床测试才能认定。“核酸营养”没能通过这样的认定。 www.ff70.com
  “核酸营养品”的广告还经常提到基因疗法和核酸类药物,实际上它们和“核酸营养品”毫无关系。基因疗法是指让病毒等载体携带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体细胞中修补特定的基因序列。这和“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目前开发的核酸类药物中有一类属于核苷酸类似物,比如用于治疗乙肝的拉米呋啶就是一种化学结构类似于嘧啶核苷酸的药物。乙肝病毒在繁殖时,需要合成自己的核酸,如果遇到拉米呋啶,就会误把它当成核苷酸加以利用,结果核酸的合成反而被抑制住了,这样就达到了抑制乙肝病毒繁殖的目的。这和“核酸营养”也完全不是一回事。
  顺便说一下,在市场上除了用来吃的“核酸营养品”,还有“核酸化妆品”,号称在皮肤上涂上含有核酸的化妆品能够营养皮肤细胞的基因,达到美容的效果。涂在皮肤上的核酸会被皮肤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苷酸。皮肤细胞无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苷酸。因此化妆品中的核酸没有任何用处。
  揭露“核酸营养”商业骗局纲要
  “核酸营养”是骗局
  “核酸营养”和“疗法”是由美国纽约一名普通医生本杰明·富兰克在上世纪70年代一手炮制出来的。美国法庭曾经在1981年2月5日、4月10日、7月20日、10月22日连续四次判决所谓“核酸营养”和“疗法”是通过虚假广告诱惑、骗取消费者钱财的商业骗局,违反了美国法典第39编第3005条。在中国兴起的“核酸营养”热也是奉富兰克为祖师爷,其理论依据、产品和宣传手法都和20多年前的美国“核酸营养”骗局没有什么不同。
  国际权威机构、权威人士否认“核酸营养”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的有关文件确认人体需要的全部营养物中不包括核酸。世界卫生组织营养部的负责人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否认人体需要额外补充核酸。
  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在1999年发表的关于营养品工业的报告中指出口服核酸无效,核酸缺乏症不存在。
  人类基因组计划领导人、美国著名分子生物学家弗兰西斯·柯林斯在2000年5月的一次演讲中指出“核酸营养”是一个荒唐可笑的骗局。
  四位其名字和肖像被中国厂家用于做“核酸营养”广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澄清他们的名字和肖像被盗用,他们不认为核酸有营养。

  核酸是什么?
  核酸是一类生物大分子,分为核糖核酸(简称RNA)和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两种,是携带遗传信息的遗传物质。核酸对人体生理功能的重要性,主要是通过它所携带的遗传信息而体现出来的。每个人的遗传信息都是独特的,必须被忠实地复制、表达。如果让外来的核酸参与进去,人体的遗传信息就会混乱,人就会生病乃至死亡。
  人体不能直接吸收核酸
  核酸是分子量很大的生物大分子,细胞膜在正常状态下不能吸收生物大分子,这是细胞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如果生物大分子进入了细胞,细胞机能将会紊乱乃至死亡。病毒感染的机理就是打破了细胞膜,而把核酸注入了细胞中,使人体得病。人体细胞中的核酸全都是利用细胞中已有的小分子一步一步自我合成的。 www.ff70.com
  食品中的核酸在肠道中被分解
  食品中的核酸在肠道中将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小分子核苷酸、核苷,而被吸收进细胞中,在细胞中进一步被分解成更小的分子碱基(包括嘧啶和嘌呤两类)。碱基或者用于合成核苷酸(联起来就成了核酸),或者参与其他代谢途径,或者降解排出体外。
  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核酸、核苷酸存在于几乎所有的食物之中,一般人不存在食用核酸太少的问题。即使食用的核酸太少,也不会影响人体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为核苷酸有别的合成途径,可以用别的分子从头合成,也可以回收利用体内核酸的降解物。因此在医学上不存在“核酸缺乏症”。
  老年人无需特别补充核酸
  没有任何可靠的资料表明老年人的核苷酸的吸收能力和合成能力会降低,因此老年人无需特别补充核酸。
  食用核酸过多有害无益
  外源核酸降解后产生的嘌呤碱基很少被吸收,如果吸收了,大部分也在肝脏被降解为尿酸排出。因此食品中核酸过多会加重肝脏的负担。如果血液中尿酸过多,会在关节滑液中析出,引起关节炎,即所谓“痛风”;也可能产生肾结石或对肾脏造成伤害。
  如果饮食不平衡、消化不正常也不需要补充核酸
  如果饮食不平衡或消化不正常,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补充缺乏的必需营养物,比如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微量元素,但是无需特地去补充核酸,因为核酸不是必需营养物。
  有人吃了“核酸营养品”后觉得效果不错乃是心理作用
  人体的机能很容易受心理暗示的影响,因此现代医学认为病人的证词不能做为科学依据。一种营养品或药物是否有效,必须有可靠的生理、药理基础和严格的临床测试才能认定。“核酸营养”没能通过这样的认定。
  核酸化妆品没有用处
  涂在皮肤上的核酸会被皮肤分泌的酶分解成小片段核酸或核苷酸。皮肤细胞无法也不能吸收核酸、核苷酸。因此化妆品中的核酸没有任何用处。
  添加核苷酸的配方奶粉和“核酸营养”无关
  人乳中含有核苷酸。有一些动物实验和体外实验表明,食物中的嘌呤和嘧啶似乎对细胞免疫反应的最佳功能有重要作用。因此有专家认为应把核苷酸当成“半必需营养物”,在给婴儿和特殊病人吃的配方奶粉中添加适量的核苷酸。对此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美国的配方奶粉中不添加核苷酸。在断绝了其他所有食物来源靠配方奶粉维生时,也许不应完全排除外源核苷酸。但是没有任何证据表明额外的核苷酸能够增强人的免疫能力或别的什么奇妙功能,更没有可信赖的研究认为人在正常饮食的条件下,需要特地去补充核苷酸。
  基因疗法和“核酸营养”无关
  基因疗法是指让病毒等载体携带特定的基因序列,打入人体细胞中修补特定的基因序列。这和“核酸营养”完全不是一回事。 www.ff70.com
  核酸类药物和“核酸营养”无关
  目前开发的一类核酸类药物属于核苷酸类似物,其药理是用核苷酸类似物阻碍肿瘤细胞中核酸的合成,达到抑制肿瘤增长的目的。由于核苷酸类似物也会阻碍正常细胞中核酸的合成,因此这种药物有很大的副作用。还有一类是反义核酸,用于阻碍蛋白质的合成。这些和“核酸营养”都完全不是一回事。
  “核酸营养”不是科学新成果
  一项科学新成果是可重复的、可独立测试的试验。试验结果要经过同行鉴定,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越是重大的成果,越要经过更严格的测试,并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引起各国同行的重视、检验。“核酸营养”如果成立的话,是一项能够改写生物化学教科书的重大成果,对它的检测、认定必须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上才符合常规。但是“核酸营养”鼓吹者所依赖的文献都发表在不入流的、不被承认的期刊上,经不起推敲。“核酸营养”不是科学新成果,而是旧骗局。
  那些支持“核酸营养”的中国专家向公众做伪证
  他们都是“核酸营养”骗局的既得利益者,是“核酸营养”骗局的同谋,因此昧着良心向公众做伪证。他们试图把商业骗局转变成学术争论。这是中国学术界腐败的一大例证。
  “核酸营养”已在美国销声匿迹
  笔者和一些朋友检查了美国各地的商店,未能发现任何“核酸营养品”,只在华人开的商店中见到从中国进口的这类商品。笔者检查了美国几家最大的营养品供应商的目录,也没能找到任何“核酸营养品”。美国做为“核酸营养”的发源地,已经完全抛弃“核酸营养”。
  我们应该怎么办?
  如果你购买乃至食用了“核酸营养品”,你已是这个骗局的受害者,应该向厂商要求退赔,或向有关管理部门控告厂商欺诈,必要时向司法部门举报。
  如果你是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记者,应该抵制“核酸营养品”厂商的广告费和红包,拒绝刊登其欺骗性广告或假新闻。如果你在以前已刊登过这类假广告、假新闻,应该刊登有关的揭露文章,让读者听到另一种声音。
  如果你是生物医学界的专业人士,应该利用你的专业知识向公众讲明真相,应该站出来谴责那些被厂商收买而做伪证的同行败类。
  当今,行骗要比打假容易得多,也逍遥得多。在中国个别管理部门、学术界、舆论界自觉不自觉地成为骗子同谋的时候,中国公众应该自己保护自己,告诉你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看好自己的钱包,让更多的人知道真相。我们不指望骗子及其同谋都能得到应有的惩罚,我们只希望有更少的人受欺骗。少一个人受骗,骗局就少一份得以支撑的资金来源。
  如果我们还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良知,如果我们不忍看着中国社会中的腐败和堕落,那么就应该为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尽一份力量。抵制骗局,就是每个人可以做也应该做的。


如果觉得《常见保健品的真相》生活百科,生活小百科,百科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生活常识 - 生活百科,生活小百科,百科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
广告联系|管理下载|游戏下载|公文中心|驾驶考试|电脑教学|教育教学|名言名句|网站地图|热门专题
Copyright © 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常见保健品的真相,生活百科,生活小百科,百科小窍门,生活百科知识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