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学设计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人气:731次| 12-21
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重点讲解】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表现、特点、影响及认识   一、表现   1.明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1)集中央权力于皇帝。具体表现为废除丞相制,权分六部。宰相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度内部可发挥双重作用:既可以辅佐皇帝,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也可能因权力过重而威胁君权,造成深刻的君相矛盾。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彻底解决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进一步强化了以皇权为代表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设置殿阁大学士,收阅奏章,批发文稿,协助皇帝办理政务。永乐初年,选翰林院讲读、编撰等入阁,参与机务,称内阁,无官属。明中叶以后,职权渐重,兼领六部尚书,成为皇帝的最高幕僚兼决策机构。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更是权倾朝野。尽管内阁权力日盛,但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并无决策权。   (3)集中地方权力于中央。具体表现为废除元朝行省制,在地方设“三司”──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三司分别掌管军政、行政和财政,互不统属,互相牵制,并分别隶属于中央有关部门。   2.清朝军机处   军机处是清代作为政治中枢影响最广、起作用最大的一个机构。雍正初年,清廷用兵西北,一切军政机密大事需要随时处理“始设军机处于隆宗门内”。其主要特点是“简”、“速”、“密”。“简”就是机构人员十分简单,只设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二职数人;“速”指皇帝有旨得随时承办,而且必须当日事当日毕;“密”指军机处地处内廷,外界干扰少,外官不得擅入,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军机大臣的作用只是上传下达。军政大权完全集中于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并发展到顶峰。   二、特点   1.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制度,既继承了前朝的一些制度和做法,又在此基础上实行了新的举措。   2.内容详尽而全面。其制度和措施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监察、司法、思想文化和暴力手段等各个方面。   3.程度空前强化。主要体现在废除丞相、军机处的设置和文字狱的严酷等方面。   4.体现了时代特征。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并且走向反动,反映了我国封建专制制度渐趋衰落的时代特征。   三、影响   1.积极作用: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有利于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2.消极作用:经济上,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明末清初以后,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上,专制统治的空前强化剥夺了人民的政治权利和言论自由,民主思想和行动受到压制和打击。思想文化上,专制统治使知识分子脱离实际,阻碍了科技创新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   四、认识   当中国的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时,西方世界已经在权力的制约与平衡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近代民主制度,从而从政治上步入近代社会,为生产力的大发展开辟了道路。而中国高度集权的君主制度,严重地扼杀了社会的创造力,减缓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之一。   【难点分析】   一、为什么说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   1.政治:明清的统治者都强化君主专制,如特务统治、大兴文字狱等都暴露了封建制度的腐朽性,说明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2.经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和缓慢发展,说明封建社会内部已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根本上标志着封建制度开始解体,走向衰落。   3.文化: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和文学、戏剧,这也能说明封建社会的衰落。   4.阶级关系:明末农民起义中提出了“均田免粮”口号,触及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5.国际关系:虽然成功地打败了沙俄、荷兰、倭寇的入侵,但我国已面临着荷兰、葡萄牙、英国等西方殖民主义者的挑战,从中也体现出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二、比较明清时期的中国和当时西方的政治状况   1.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加强,农业文明逐步走向衰落。明太祖废丞相、雍正帝设立军机处标志着专制主义皇权到达顶峰。另外,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相互牵制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对官吏的任免、考察、监督权,地方必须服从中央。   2.同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革命蓬勃兴起。在欧洲中世纪晚期以前,西方经历了由等级君主制到有限君主专制的演变,君主权力受到教权和一些地方割据势力的控制。当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兴起以后,西方的主要强国相继建立起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作为国家元首的国王或总统的权力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法律的限制。同时,中央在巩固统治的同时,给予地方一定的自治权。   3.中国与西方政治制度的影响不同。中国皇帝是最高立法者、最高行政者、最高司法者,其决策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地方对中央唯命是从,难免会出现人浮于事,缺乏创造性的局面,这一切都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逐步落后于西方。西方逐步建立起资产阶级统治,实行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分立以及资产阶级代议制度,有利于防止君主或总统的权力滥用,有效地防止了专制独裁的出现。地方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有利于地方创造性的发挥,从而促进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www.ff70.com   【易混知识】   一、明朝内阁与西方内阁制度区别   1.产生背景不同   (1)明朝内阁的产生是丞相制度废除后,由于行政量巨大,皇帝精力、才能有限而设立的。(2)西方内阁作为政府机构始于英国,是由英国国王的最高咨询机关──枢密院外交委员会演变而来的。   2.产生方式不同   (1)明朝内阁首辅及成员由皇帝任命。   (2)近代西方内阁是以议会为基础产生的,内阁首相通常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3.权力大小不同   (1)明朝内阁虽是国家中枢机构,但内阁的职责只备顾问无决策权。   (2)西方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   4.性质不同   (1)明朝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它的设置突出体现的是皇权进一步加强。   (2)近代西方内阁则是资产阶级专政的行政机关,体现了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二、内阁制与宰相制度的比较   内阁阁臣和宰相都是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但其性质和地位各不相同。   (1)宰相制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宰相被制度赋予决策大权,其地位十分巩固,对皇权有制约作用。   (2)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或决策机构,它只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本身并无决策权。虽有内阁大学士大权在握的现象发生,但其权力并不来自于制度及其职位,而来自于最高统治者的个人支持与信任。一旦失宠,其地位便会一落千丈。因此,阁臣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尽管有人认为明代的首辅即变相重设的宰相,但其权力与前代宰相已不可同日而语,更谈不上制约皇权。相反是进一步巩固了皇权至上的地位。   三、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不同   军机处没有议政王大臣会议那样的决定权。军机处实际上只是皇帝的一个亲信秘书班子,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军机大臣只能惟命是从,负责往下传达,连建议的权力也没有。   这样从中央各部到地方军政首脑,实际上都直接听从皇帝的指挥。至此,不仅内阁形同虚设,议政王大臣会议也名存实亡,皇权得以大大加强。这标志着我国的封建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学法导航】   1.注意掌握重要的历史概念,深刻把握其内涵与外延。如内阁制,军机处,密折制度,理藩院,“改土归流”,票拟与批红等,并能结合具体的历史背景和历史阶段加以评价和分析。   2.注意总结,学完本节课后,注意整理线索,理清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形成知识体系。   3.注意对重点知识和概念加以纵横比较,如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比较,军机处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比较等。   4.注意历史与现实之间的互动,要通过现实透袒历史,通过理解现实社会的历史遗存,把握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的脉搏,在融入历史的同时感受历史。如从政治制度的演变和创新中认识加强制度建设与创新,建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结合封建社会专制统治的利弊,联系当今中国政府的机构改革和推进民主化进程的内容,以史为鉴吸取经验教训等。   5.结合已学知识,归纳、总结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趋势,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中国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并与同一时期世界政治制度发展的潮流相对比,正确地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   【小资料】   胡惟庸案”   洪武十三年(1380年)五月初二,朱元璋从京城西华门摆驾出皇宫,要到皇宫附近的中书省左丞相(权力仅次于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胡惟庸家去。正行走间,路上忽然有一个人迎着皇帝的车驾直冲了过来,拦住御驾车马,由于紧张,一下子说不出话来,但手一直拼命指着胡惟庸的家。朱元璋派人探查,发现胡惟庸家里有大量士兵裹甲持械埋伏于屏壁间。于是,马上调发禁兵,逮捕了胡惟庸,并处以极刑。   胡惟庸位高权重,为什么还要谋逆呢?据说,胡惟庸权力大了,逐渐骄恣不法。后来,他老家井里忽然长出了石笋,井水无缘无故涌起数尺,祖坟上又红光冲天。他以为这是天降吉兆,预示他将大贵,于是有了非分之想。一次,他的儿子在大街上跑马踩死了人,朱元璋要将其治罪。胡惟庸感到,与其待罪接受处罚,不如先动手,以求一逞。于是,他就串通了一些人,图谋造反。   《明史·胡惟庸传》记载,“惟庸既死,其反状犹未尽露。”就是说,胡惟庸被处死的时候,他谋反的罪行还不清楚。胡惟庸的罪状像故事一样,逐步添枝加叶,越到后来越显得完整。《明史》记载他的罪状包括:谋刺徐达;毒死刘基;与李善长勾结往来谋逆;通倭,欲借兵为助(1386年发现);通蒙古(称臣于元嗣君,1390年发现)等等。经过后来史家考证,这些罪状多属捕风捉影之词。   朱元璋处死了胡惟庸之后,并没有按常规再选择一个人做丞相,而是决定从此不再设立丞相。可见,在朱元璋看来,胡惟庸案不是丞相的人选有问题,而是设立丞相这一制度有问题。   【同步训练】   1.“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明太祖制定这一规定主要是为了


www.ff70.com   A.让“群臣”监督皇帝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君主专制                           D.让子孙后代有章可循   2.某一本历史著作有这样的叙述:“在万历的祖父嘉靖皇帝以前,大学士为三至六人,皇帝可能对其中的一人咨询较为频繁,但从名义上说,他和另外的几位大学士仍处于平等的地位。这以后的情况发生了变化,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其他大学士的任命则出于他的推荐。”文中所指的制度是   A.汉代内外朝                             B.唐代三省制   C.明代内阁制                             D.清代军机处   3.万历初年,首辅张居正当权时,“部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了。对此评述正确的是   A.说明明朝中期宰相制度“借尸还魂”        B.张居正擅权专恣,加重明朝政治腐败   C.明朝中期,六部成为内阁的下属机构         D.内阁设立后,地位日益提高,权力日益增大   4.14世纪晚期,中国一位大臣散朝回家,吟诗道:“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第二天上朝,皇帝问他:“你昨日的诗作得好,不过我并没有‘嫌’迟啊,改作‘忧’如何?”该大臣吓得连忙磕头请罪。这种历史现象反映的趋势是   A.君臣关系和睦                           B.君权与相权矛盾尖锐   C.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D.封建国家走向强盛   5.下列两位君主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的相同之处是  
宋太祖 明太祖
  A.极大地削弱相权                         B.分化中央和地方事权   C.地方上设三司分权                       D.分割宰相权力   6.据史料记载,从汉到明清,文臣武将的上朝礼仪经历了由坐到站、再到跪的变化,这一现象本质上反映了   A.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B.中国礼仪不断等级化   C.君臣关系不断恶化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7.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势力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www.ff70.com   8.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9.下列历史小论文题目存在史实错误的是   A.《浅谈秦始皇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B.《试论西汉刺史与郡国的监察》   C.《三省六部制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D.《简析清代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10.明代大学士叶向高说:“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明代的阁臣   A.位高权重                                 B.是皇帝处理政事的助手   C.完全剥夺六部的权力                       D.是明代祸乱的根源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元史记载,元代开始确定了以行中书省作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的制度,行省成为最高地方行政区划的名称。行省在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节制。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务则需呈报枢密院。没有来自中央的诏旨,行省官员不能更改赋税征收制度,不得调动军队,并要定期觐见皇帝,向皇帝述职。   材料二: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曾在八天之内平均每天批阅奏章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深感“人主以一人御天下,不可无辅臣”。   材料三: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皇明大政记》   请回答:   (1)联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保证行省官员尽职尽责,当时中央还采取了哪些监督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大量奏章送达皇宫的原因是什么?明永乐帝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3)结合三则材料,简述我国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特点、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提示与答案】   1.C  明太祖废除丞相,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君权,禁止子孙设立丞相,主要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   2.C  抓住题干中典型的信息“大学士”“张居正名为首辅或称元辅”,可由此判断为明代内阁制。   3.D  内阁制是明代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的产物,明代的内阁既无法定的相权与职责,也不可能像宰相那样真正起到制约皇权的作用。虽然在某些时期阁臣权势膨胀,但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既不统辖六部,也不能直接干政。   4.C  从“14世纪晚期”可以判断是明朝,在明朝君主专制加强,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5.B  根据两人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分析。明太祖时期,废除丞相制度,所以A、D不符合明太祖;根据所学知识,C不符合宋太祖。   6.D  据所学可知,它反映的是君主地位日益提高、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7.B  皇权与相权消长图的趋势是皇权逐步加强,相权逐步削弱。   8.A  从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内阁、军机处的出现,逐渐削弱并取消了宰相的权力,得到加强的是专制皇权而非“中央集权”,中央集权是中央对地方而言的。此题关键在于是否区分了专制皇权与中央集权这两个概念的差异。   9.D   10.B  从材料信息“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可知,阁臣是皇帝的助手,故B项正确;由“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可知,阁臣权力不大,即使有个别位高权重者、剥夺六部职权者,也最终遭杀身之祸,故A、C项错误;D项材料无法体现。   11.(1)一是中央以监察机构进行监督,二是采取行省官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2)朱元璋废除丞相职位,使六部直接隶属皇帝,达到了高度集权的目的,但这一措施也导致繁杂的政务集于皇帝一身的弊端。明永乐帝设内阁,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辅助机构,由官位较低的官员担任。(3)主要特点: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存在两对基本矛盾:一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二是中央内部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地方各部门实行分权,相互制约,中央日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如果觉得《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设计 - 历史教学设计 - 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必修1第4课《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导与练,高一历史教学设计,高一历史教学设计案例,高中历史教学设计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