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证实,运动会刺激脑内啡等化学物质的分泌,降低肌肉紧张,减少失眠,产生愉悦感受,除能预防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外,对于振奋精神,缓解焦虑、忧郁症状,确有明显功效。对心理层面影响则包括:
建立自信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挑战自我体能,逐步达成运动目标,掌握改变的进度与结果,重塑自我价值。
焦点转移情绪低落时,运动能分散注意力,避免过度专注于目前的烦恼及衍生的不适。
正向连结运动产生的呼吸急促、流汗等生理现象,虽与焦虑、恐慌时的表现类似,却不会引发紧张、害怕。因此,通过运动可取代负向情绪与身体症状间的不当连结。
接触外界忧郁常使人孤立自己,缺乏与环境互动。运动能增加社交及接触外界刺激的机会,丰富生活经验。
不过,许多人虽然明白运动的益处,却未必能落实。那么,该如何克服惰性,将运动融入生活呢?
确认偏好找出个人的运动倾向,以及可进行运动的时间、地点与方式。
设定目标拟定符合自己能力的运动计划,并将过程细分,步骤细化,然后按部就班地进行,视情况逐渐增加难度与运动量。
保持弹性在例行性的运动外,随时可依个人需求做计划变更。例如心情不好时,就算原本没有安排运动,也不妨去打球或游泳来宣泄情绪。
改变认知应把运动视为能愉悦身心的享受,若勉为其难进行,除了徒增压力,也容易半途而废。
结伴而行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去运动健身,或加入某种运动团体,如瑜伽班,彼此激励,互相指导督促,也较容易持之以恒。
接受失败建立新习惯本来就是件困难的事,如果意志力不足、方法错误,就常会导致运动计划的中断。但别因噎废食,需肯定自我表现,检讨后重新出发,才能渐入佳境。
运动虽非万灵丹,却具有提升自信、促进思维、激发创意与安抚情绪等功能。因此,养成规律运动的习惯,就算遭遇挫折、打击,也能沉着因应,对未来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