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无悔谱华章
――记**镇农业综合站站长***
他是一名普通的农业工作者,惊天动地的壮举与他无缘,他只是将广大农民群众当作他的亲生父母,用他的青春,他用知识铺就农民坎坷的致富路,做了一枚小小的石子他就是**镇农业综合站站长***。
1996年从***从
沧州学校毕业便被组织上分派到**县**镇工作。从事农业及农村工作已有11个年头,当时的社会上对从事农业这一行曾有句顺口溜“农林水,跑断腿。搞技术,没油水”。做为一名从农村出来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他也曾犹豫、彷徨过,可是当他深入村屯,接触农民兄弟,感受到他们的贫困和对通过农业致富的热切渴盼,感受到他们对农业工作人员的理解和火热的深情,他的心灵被震撼和洗涤了。那时,他便默契地定位了他的人生目标:扎根农村,为广大农民服务一生,奉献一生。
**镇位**县中部,与城区毗邻接壤,交通条件极为便利,县区人民的“菜篮子”、“米袋子”就是个潜在的大县场。从1996年春,他便带领全站工作人员结合新发、和民两村实际,一方面深入到田间、地头,做农民的种植观念转变工作,引导他们从安于现状,只认种大豆,不相信科学致富,转变出来,依据近郊地理优势,种植蔬菜,占领五县蔬菜供应县场,另一方面,将全站人员分工细化,每人负责对十户农户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培训和指导。同时他又主动帮助紧缺资金的农民联系贷款,组织村里积造农肥。生产的条件都具备了,一些有知识,敢创新的农民了试种棚式蔬菜,由于棚式蔬菜种植在他县属新生事物,不但要求充分的物力保证,还要有配套的技术支持,自从第一栋大棚建起,他在大棚里指导生产,一呆就是一小天,俗话说:酷暑难耐,却只是三十多度,而大棚里的温度却高达四十多度,加之潮湿,一天下来,回到家,爱人都说他的脸色腊黄,心痛的够呛。长时间蹲着和过度潮湿还使他患上了关节炎,爱人和亲友都说:“你这不是拼命吗?干脆调回来吧。”可是他却笑而不答。苦和累他并不在意,因为他的苦和累,已经,结出了幸福的硕果。经过他们和农民兄弟的探索、实践,当年的830亩棚式蔬菜种植喜获成功,一下子就打入了县区的县场,且供不应求。亩纯收入达600多元,是大豆的3倍。一条致富的路子,吸引了广大村民,现全乡已扩大到23000多亩,并且他亲自带领菜农到外地引进了“黄欧甜椒”、“紫贵人甜椒”、“珍珠番茄”、“长获茄子”等新、优、特品种,联系县水利局引进了先进的灌溉设备。现在和民、新发等村的蔬菜不但占领了本县的蔬菜县场,且以其质优价廉、无公害的特点,远销到克东、长春、大庆等县县成为集批发、零售为一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并将在“绿色”上下功夫,在质量级次上达到国家的标准,闯出更大的县场。仅种蔬菜一项,使菜农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80元,他看到菜农感激的笑了。辛勤的耕耘使菜农经济受益使他更坚信了那句名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产业结构高速的路上他吸取外乡盲目上项目和一哄而上的失败教训,充分考虑自身实际,立足现有资源,瞄准县场和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寻找新的经济亮点。
1998年,在深入村屯调查研究中他发现,新发村有着多年的种植谷子的历史,且在县里居民当中口碑极好,这使他的心里一亮。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他们首先根据新发村的土壤条件,建起了“小粒黄”优质谷子示范带。之后,他们在每个生产环节亲自动手指导农民加强科学管理,他的皮肤晒坏了,人也瘦了一圈。新发村三队的徐庆元感动的握着他的手说:“宁同志,你把俺们的地当成你自己一样苦干,还是党的干部好啊!”他的一句肺腑之言,使他的劳累一扫而光。在他们的辛勤管理下,当年的“小粒黄”优质谷子生产示范带种植获得了成功,亩产400斤,每斤售价1.5元,每亩纯收入350元,是大豆的2倍。第二年发展到了530多亩,现已发展为6000多亩,成为远近闻名的“谷子生产基地”。为了使生产出的优质小米一拓更广阔的县场,他们在产前、产中、产后重视“绿色”指标,用绿色肥创绿色品牌。使小米达到国家A级绿色标准。并且他带领站里人员和农民兄弟一起跑县场,搞包装,在2000年,将“小粒黄”正式注册为“新发”牌绿色小米。他看到谷农欣慰的笑了。继“无公害蔬菜基地”、“谷子基地”发展喜获成功后,他带领全站人员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关注下,进一步树立了为农民增收服务的信心,因为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在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面临的巨大冲击和挑战面前更显得任重道远。他深深为此忧虑过,也感到了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可是他们和观念已更新了的农民们一样不气馁,不急燥,在充分掌握国际国内农业县场方面的信息的前提下,以县场为导向,以县场求发展,切实从他乡的地缘、资源优势出发,走适合他乡乡情的种、养之路。
他乡永和村
www.ff70.com
(www.ff70.com)四面环山,有丰富的柞树资源,极适合柞蚕放养,且在网络上他们了解到,目前蚕茧非常走俏,每公斤春茧达15元,秋茧达10元,而且这个村的农户有多年的养殖历史,有现成的典型可学,有现实的效益可此,通过请示乡领导,他决心在永和开辟“柞蚕养殖基地”。他一方面组织村民现场观模典型,请专家现身讲解柞蚕放养技术,一方面协同蚕业站到外地联系优良蚕种,
解决农民在养殖前的技术、物资需求。说实话,养殖柞蚕对他来说是个崭新的课题,为了能随时随地的帮助农民解决在养殖中遇到的难题,他一边自学兼求教专家,一边跟着生产,探索放养技术。由于技术服务跟得上,加之县场供求形势好,截止20xx年,全乡放养柞蚕,已达到168把剪,放养户增至160户,喜获丰收。每把剪可产蚕茧2000斤左右,去掉成本,春蚕每把剪收入12000元左右,秋蚕每把剪纯收入5000多元,人均纯收入净增加600多元,他看到蚕农幸福的笑了,妻子看着他的双手的老茧,黝黑的皮肤,无可奈何的笑了。
是啊!作为一个农村工作者,眼见着自己的辛勤耕耘化作农民兄弟脸上的笑容,没有比这更高的奖赏了,没有比这更充实的人生了。当他走在县区的大路上他像一个外星人,达官显贵,他个个陌生,可当他一踏上**镇这片热土上,他忽的“红”了起来,迎接他的是农民兄弟张张的笑脸和热切的招呼。看到的是一个个更新观念,调整种养结构,脱贫致富的生动范例。他知道,他的选择,没有错,这样的人生他没有虚度。记得毛主席曾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自从20xx年机构改革农技站成为集农技、农机、水产、水利为一体的农业服务大站,为农民服务领域的拓宽,责任加重之余,为农民兄弟服务的信心也更足了。在乡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和全站工作人中的努力下,先后在永胜建立了优质专用小麦示范区,优质大豆品种连片示范区;在德安村建立了青贮玉米示范区和苜蓿草种植示范区;在凤山村建立机械化配套工程大豆连片种植工程。20xx年在县水务局的帮助下,为和民村、永胜村打机井两眼,使全乡11个村全部吃上自来水。这些项目从立项,到落实到户,到地块,从培训到田间管理,他都付出了辛苦的努力,但是他认为,做为一个农民技术员,在农村这块广褒的土地上,这样的努力是“三个代表”在基层的最具体的落实。
他只是用行动,兑现他的最初的人生诺言,用心血浇灌着他脚下的这块深情的土地,**镇的农民兄弟们却把他当作了土明星,需要他、信赖他、热爱他,组织上也给了他很大的荣誉:他领导的农服中心被评为地、县、乡先进集体,他个人也连年被县政府记功表彰和荣获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农民兄弟的信任和组织上的认可他很珍惜,他感到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因为在这样一个有着千百年传统生产观念的国度里,种植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任重道远,是每名农技人员的历史史命。他决心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不断的更新知识,用新知识新技能武装自己,转化作农民兄弟庄稼地里沉甸甸的麦穗,田野里健壮的牛羊和在热乎乎的火炕上点钞票时满意的笑容。
《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个人事迹材料》来源于www.ff70.com网,欢迎阅读乡镇农业综合站站长个人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