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齐学校2016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 分值:150分 命题人:邹慕晖 审题人:杨永珍
一. 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正确的一组是( )
A.敕造(chì) 惫懒 (bèi) 讪讪(shà) 扪参历井(shēn)
B.錾银(zàn) 两靥(yàn) 桌帏(wéi) 拗他不过(niù)
C.蹙缩(cù) 歆享(xīn) 榫头(sǔn) 吮血(shǔn)
D.咨嗟(chǎ) 盥沐(guàn) 贾人(gǔ) 间或一轮(jiàn)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跚跚来迟 五彩斑斓 流言诽语 垂涎三尺
B.气势磅礴 事必躬亲 拾人牙慧 广袤无垠
C.按步就班 揭杆为旗 浮想连篇 刨根究底
D.络绎不绝 纷至踏来 闲情逸致 少不更事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与火箭的比赛中,詹姆斯少了些速度和力量,带球到一定的区域便开始顾盼神飞寻找队友,完全没有了平日大开杀戒的豪气。
B.近年,黄河岷江的部分河段多次出现枯水现象,面对这江河日下的情况,人们开始冷静地思考环保问题。
C.十多年未聚首的老同学见了面,有的尽情相拥,有的促膝畅谈,个个都很开心,大家无拘无束,那场面可真热闹。
D.中国问题奶粉差强人意,国民反响强烈,面对这种局面,20xx年9月20日,中国21家问题奶粉企业向社会作出五项承诺,表示痛改前非。
4. 列句子中句意明确,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在张大爷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感到体力和思维都大不如以前了。
B.蔡校长说:“李虎对张林的批评是有充分准备的,我相信他们会处理好这件事。”
C.“低保政策”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但要把关爱落到实处,却远不是划几条标准那么简单。
D.山东大学积极采取措施,培养新入校的大学生,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史学界后继乏人的状况。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厄纳斯特•海明威,英国现代作家。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老人与海》《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
B.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之一,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九百九十余首。其诗风格飘逸、豪放。
C. 《祝福》以一个淳朴善良的农村妇女为主角,把人物放在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里,通过对祥林嫂的塑造,为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提出强烈的控诉。
D. 杜甫,字子美,他的诗,反映了唐代动乱的现实,揭示了人民的痛苦生活,称为“诗史”。在艺术上,为古代诗歌开辟了现实主义广阔道路,创建了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二、阅读题(21分)
(一)科普文阅读(9分)
100多年前的10月24日,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这种包装物既轻便又结实,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从此以后,人们外出购物时顿感一身轻松,不需要携带任何东西,因为商店、菜场都备有免费的塑料袋。可舒施尼做梦也没想到,到塑料袋百岁“诞辰”纪念日时,它竟然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
塑料袋“糟糕”,是因为它大都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高温焚烧;据科学家测试,塑料袋埋在地里需要200年以上才能腐烂.并且严重污染土壤;而焚烧所产生的有害烟尘和有毒气体,同样会造成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现在全世界每年生产多少塑料袋?消费者又使用多少塑料袋?这无疑是个很难统计的天文数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个形象的比喻,说如果把人们每年使用的塑料袋覆盖在地球表面,足以使地球穿上好几件“白色外衣”。
一时间,“远离塑料袋”“拒用塑料袋”“禁用塑料袋”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事实上,要在短时间内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是不现实的。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采用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工业包装膜、商品包装袋(膜)用后较干净,应作为主要回收利用对象,分类收集,回收利用。而对于那些量大、分散、脏乱、难于收集式再生利用、经济效益甚微的一次性塑料包装袋,则使用可降解塑料。
然而环保意识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树立的,一方面,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另一方面,许多消费者认为,塑料袋是免费赠送的,不花钱的东西不用白不用。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国家都制订了相关法律以减少塑料袋的污染。这些法律的推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以爱尔兰为例,自从征收塑料袋税之后,全国塑料袋的使用量降低了90%。与此同时,各国都加强了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并加大了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舒施尼那项“最糟糕的发明”将以一种全新的形式继续为人类造福。
6、塑料袋被评为20世纪人类“最糟糕的发明”,不属于其根本原因的一项是( )
A、奥地利人马克思•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虽轻便结实,但造成了环境污染。
B、发明了塑料袋以后,商店、菜场都有免费的塑料袋,使用过于普及。
C、塑料袋大多是用不可降解和再生的材料生产的,造成的白色垃圾难以处理。
D、处理这些白色垃圾很多时候都只能挖土填埋或者高温焚烧,但挖土填埋污染土壤,高温焚烧污染大气环境。
7、对待这项“最糟糕的发明”的积极态度,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依靠科技进步,加强对可降解塑料包装材料的研制。
B、控制使用量,加大开发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力度。
C、禁止所有不能分解和还原处理的食品塑料包装袋上市,控制生产这种塑料袋的原料。
D、加强宣传,树立环保意识,完全禁止使用塑料袋。
8、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奥地利人马克斯•舒施尼发明了塑料袋,在当时无异于一场科技革命;但一百年后备评为“最糟糕的发明”,是因为人们意识到了它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B、用挖土填埋或者高温焚烧处理白色污染,都不是完全之策,仍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污染环境的问题。
C、塑料袋像臭豆腐一样闻起来“臭”,吃起来“香”。“臭”是因为它是免费赠送的;“香”是因为它的确有它的便利之处。
D、有些国家利用法律来处理塑料污染,取得了一定成效;积极的态度是依靠科技进步,即回收利用和降解相结合的办法去解决。
(二)古文阅读(每题3分,共12分)
梁大夫有宋就者,尝为边县令,与楚邻界。梁之边亭,与楚之边亭,皆种瓜,各有数。梁之边亭人,劬①力数灌其瓜,瓜美。楚人窳②而稀灌其瓜,瓜恶。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恶也。楚亭人心恶梁亭之贤己,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觉之,因请其尉,亦欲窃往报搔楚亭之瓜,尉以请宋就。就曰:“恶!是何可?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窃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于是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则乃梁亭之为也。楚令闻之大悦,因具以闻楚王,楚王闻之,惄③然愧,以意自闵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此梁之阴让也。”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故梁楚之欢,由宋就始。语曰:“转败而为功,因祸而为福。”老子曰:“报怨以德。”此之谓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选自《新序•杂事四》)
注:①劬:qú 勤劳;②窳:yǔ 懒惰;③惄:nì 忧思。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因夜往窃搔梁亭之瓜 搔:通“骚”,扰乱
B.楚亭旦而行瓜 行:巡视
C.此梁之阴让也 让:谦让
D.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信:守信用
10.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楚令因以梁瓜之美 申之以孝悌之义
B.梁亭乃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C.因具以闻楚王 因击沛公于坐
D.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报怨以德”的效果的一组是 ( )
①每暮夜窃灌楚亭之瓜 ②楚王闻之,惄然愧,以意自闵也
③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 ④乃谢以重币,而请交于梁王
⑤楚亭旦而行瓜,则又皆以灌矣 ⑥楚王时则称说梁王以为信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⑤⑥ D.②③④
12.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由于梁亭瓜比楚亭瓜好,楚亭人就趁夜晚到梁亭瓜园捣乱,这反映了一种嫉妒心理。梁亭人打算实施报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B.宋就让梁亭人晚上暗中帮助楚亭人浇灌瓜地,表现了他大度宽容的胸怀。楚令了解真相之后,得意地把这件事报告给楚王。
C.楚王知道“梁亭之为”后,又忧愁又惭愧,拿出厚礼道歉,并请宋就把这些礼物转交给梁王,显示出楚王愿意交好邻国的诚意。
D.文章中引用古语和老子的话,启示后人在处理人际关系乃至国与国之间关系时,可以从“梁楚之欢”中汲取有益的经验。
第Ⅱ卷(共114分)
三.翻译句子。(6分)
13.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3分)
翻译:
14.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3分)
翻译:
四.默写与诗歌鉴赏。(19分)
(一)在下列横线中补写句子。(10分)
15.(1)飞湍瀑流争喧豗, 。
(2) ,只是当时已惘然。
(3)丛菊两开他日泪, 。
(4) ,不尽长江滚滚来。
(5)寒衣处处催刀尺, 。
(6)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7)庄生晓梦迷蝴蝶,
(8)东船西舫悄无言,
(9)同是天涯沦落人,
(10)问君西游何时还,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题目(9分)
早寒有怀 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16.从诗中哪些地方可知作者写此诗是在什么季节?(3分)
答:
17.“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一句中“遥隔”有什么内涵?透露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6分)
答: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至21题(24分)
染绿的声音 徐迅
山居的日子,是在山中一座精巧的石头房里度过的。天天,我都被一种巨大的宁静所震慑着。经过许多尘嚣侵扰的心灵,陡然回归到这旷古未有的宁静之中,而又知道周围全是绿色的森林,心里似乎也注满了一汪清涟之水,轻盈盈的,如半山塘里绽放着的一朵睡莲。
也有声音,在白天的山峦;偶尔也有人语喧哗,幽谷回鸣。空山不见人,倒使人感觉到大森林的真切和人世的烟火之气。更多的是鸟声,从黎明的晨噪到傍晚的暮啼,耳闻着那密密松林里传出的啾啾鸟鸣,还可以看见那墨点般的小鸟,如大森林的音符跳荡着、栖落着。鸟鸣常常使大森林归于虚静,它天生就是一种虚幻的精灵呢!鸟声让人着迷地听,这时听出的就是一阵阵染绿的声音。
当然有许多声音是有颜色的。如皑皑白雪,潺潺流泉,响动的就是一大片白;如春花秋菊的凋谢,细心的人也会听出它的艳红和鹅黄的色调。在大森林里,此时我极激动的不是这种颜色的声音,而是满山攒动着的森林——那浓绿浓绿的声音了。满山密密的松林、枫树、珍珠黄杨、翠竹……树丛间刮过的风也是绿的,绿将大森林融为碧翠的一体,分不清颜色的浓淡深浅。那声音自然也不用侧耳倾听,触目皆是大片森林的宁静固然会使人坠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孤独和虚空当中,而这染了绿的声音,却让人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黎明的时候,“山路原无雨,空翠湿人衣”。森林里露珠“扑扑”滴落的声音,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轻柔凝重的绿色;森林静静肃立,错叶交柯,在我听出的是一种茁壮生长的蓬勃的绿色;狂风呼啸,排山倒海咆哮着的松涛,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悲壮和磅礴的绿色;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绿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在我听出的是一种恬淡而平和的绿色……山居无事的时候,只要静静地穿行在这无边的大森林之中,我满心的尘垢,便一下子就被荡涤得无影无踪,只觉得身心惬意和愉悦,心中陡然就有层斑驳的绿爬上心壁,盈注着生命那清凉的绿意来。
听惯了这种声音,在夜里我常常睡不着觉。拥被而坐,此时周遭那染了绿的声音已渐渐无声无息,看很白的月光,慢慢浮上窗棂,月光里的绿色冷冷如春水荡漾着,使人感觉到那绿色的声音一定是被浓浓的月光消融,隐翳在莽莽苍苍的大森林之中了。但这时这刻,我思想的羽翅还翩翩起伏着,希冀那染了绿色的声音出现。有风的夜晚,我看窗外的大山果然是混沌未开的一团绿色,那染了绿的松涛之声,铺天盖地的在我石屋周围如狂飙般的春潮,惊涛拍岸,振聋发聩,让我激动得恨不得长啸……这些年,我知道我常常谛听水声,谛听鸟声,不仅是因为我对尘嚣之声异常地厌倦和唾弃,更多的是在寻找清纯的自然和人生的大自然。那是我生活须臾不可缺少的思想的源泉……若能轻轻地裹在这染了绿的声音里,心就会轻灵得像一朵绿荷,即便泊在波涛里滚动,那梦也是常常染了绿呢!
18.文中描写“染了绿的声音”,运用了何种修辞格?请简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
19.作者听大森林中染绿的声音,为什么会“感到一种生命的快意和心灵的悸动”?(6分)
答:
20.文中两次描写松涛之声,其作用各是什么?(6分)
答:
21.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6分)
A、这篇散文以山居生活环境的宁静开篇,以追求生命的绿意为主旨,以实见虚,虚实结合,独具匠心。
B、全文以“染了绿的声音”为线索,用描写和抒情的笔调,揭示出人对大自然的依赖性,从而告诉我们,唯有善待自然,才能获得自然的恩赐。
C、“阳光拂动滔滔无边的大海,阳光掠去又显出一江春水”一句,真实地流露出作者对充满阳光生活的渴望与追求。
D、最后一段末句既与第一段心灵轻盈的睡莲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E、文章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方法,语言既生动形象,又含蓄深沉,耐人寻味。
六.语言表达(5分)
22、仿照下面句式,以人生不同阶段的特征为内容,续写一段话。
春之清新,夏之火热,秋之丰硕,冬之静穆,各季节的不同色彩,构成了多彩的岁月。
七.作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思想的自由就是最高的独立。 ——费斯克
自由是人类枷锁中最粗的一条 ——纪伯伦
自由的目的是为他人创造自由。 ——马拉默德
道德是自由的保卫者。 ——斯米茨
自由不仅为滥用权力而失去,也为滥用自由而失去。 ——麦奇生
不能制约自己的人,不能称之为自由的人 ——毕达哥拉斯
以上的内容都是有关自由的名言警句,包含着西方人对于自由内涵的理解。《逍遥游》中,庄子也谈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境界(逍遥)。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谈到自由的话题,比如,学校禁止使用手机,学生就说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学校统一着装,也有学生认为限制了自己的自由。由此可见,自由是古今中外永恒的话题。
根据以上的材料,联系自己的生活,以“说自由”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高一语文第一次月考答题卡
一:选择题(每个3分,共42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1
答案
三:翻译句子(6分)
13:构怨,祸之道也,人恶亦恶,何褊之甚也。(3分)
翻译:
14:告吏曰:“微搔瓜者,得无有他罪乎?(3分)
翻译:
四.默写与诗歌鉴赏。(19分)
15、(10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6、(3分)答:
17、(6分)答:
五:现代文阅读(18分)
18、(6分)答:
19、(6分)答:
20、(6分)答:
六:语言表达(5分)
22、
七:作文(60分)
作文(60分)
如果觉得《石齐学校2016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高一语文试题,高一语文试卷,高中语文试题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 开始下载
- 进入下载地址列表


·站内提供的所有资源均是由网上搜集或网友上传,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仅能作为学习研究目的使用,否则产生的一切后果将由您自己承担!请您于24小时内自觉将其删除并向著者购买使用许可证。 ·站内提供的所有资源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来信通知我们! |


- · 《包身工》同步练习3
- · 高一语文阅读题
- · 信丰中学2017学年度下学期高一第一次
- · 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 · 广东省新兴县惠能中学2017学年高一下
- · 江苏省启东中学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第
- · 广东省东莞市第七高级中学2017学年高
- · 广安外国语学校高一语文2017年春季高
- · 浮宫中学2017学年(下)高一年第一次
- · 寻乌一中2017学年高一语文第二学期第
- · 石齐学校2016上学期高一第一次月考语
- ·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2
- ·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
- · 《包身工》同步练习1
- · 《包身工》同步练习
- · 《别了,“不列颠尼亚”》同步练习2
- · 《飞向太空的航程》同步练习1
- · 笑靥千秋 阅读答案
- · 福安一中2017学年第二学期高一语文第
- · 成都七中2017学年下期高高一第一次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