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发奋学习网学习频道教学设计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1

发奋学习网| http://www.ff70.com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人气:363次| 12-2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1

学习目标:
1、交流说出“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内涵及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2、交流总结文章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细致交流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重点
1、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精神。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方法:
情感教学法、朗读法
教学过程:
自主预习
一、情境导入:
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它将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
二、预习导学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丁肇中(     )       袖手旁观(     )       不知所措(     )         彷徨(     )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格物致知:                          袖手旁观: 
3、《四书》指:          、          、          、          。
《五经》指:          、          、          、          、         。
 4、走近作者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9年后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相关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年与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
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第一部分(l~2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
第二部分(3~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3~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c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合作交流
1、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格物致知”出之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
    “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3.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么?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4.《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5问: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有没有一样?
     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探究质疑
1.第4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  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
2.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3.第8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
    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科学的观察。
4.第9段讲的是什么道理?
    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5.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
    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
6.问:第12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
    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拓展延伸
1.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
2.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第一,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 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3、小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举事例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如果觉得《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1》不错,可以推荐给好友哦。
本文Tags: 教学设计 - 语文教学设计 - 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Copyright © 学习资源下载.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页提供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导学案1,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初中语文教学设计参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